欧颖 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
现如今,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加强,体检中胃镜检查越来越普遍,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镜检查中检出率很高的一种疾病。由于患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了解,喜欢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了解疾病,因此常常产生焦虑情绪。那么体检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,究竟要不要紧?
一、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
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,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,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(或)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老年人为高发群体,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。国际卫生组织调查发现,20~50岁患病率仅12%左右,而51~65岁则高达52%以上。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,也有学者认为胃黏膜萎缩是一种退行性病变,是一种“器官老化”的现象。
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,有些人无明显症状,而有些人则出现腹痛、反酸、腹胀、消化不良、消瘦、贫血等症状。总之,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、多发病,因此体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需要恐慌,但是一定要引起重视。
二、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原因
(一)幽门螺旋杆菌感染
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列为一类致癌因子。
(二)胆汁反流
胆汁会损伤胃黏膜屏障,使黏膜修复功能减弱,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。高龄、胃动力减弱、吸烟等可能是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因。
(三)维生素缺乏
研究表明,萎缩性胃炎患者缺乏维生素B12、叶酸,并且存在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,使得胃黏膜分泌维生素C被抑制,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下降,从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程度加重。
(四)免疫因素
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。当体内出现抗胃壁细胞抗体、抗内因子抗体时,可能会导致胃黏膜萎缩,进而引发此病。
(五)生活方式
患者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方式,如摄入过热、高盐饮食,同时水果、蔬菜的摄入量少,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,而酗酒与该病的关系目前尚不完全明确。
三、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吗?
以往医学研究认为,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不可逆转,甚至会加重,很难逆转。于是很多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思想负担加重,甚至有人出现抑郁症。
其实,现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,通过规范化治疗,祛除病因,尤其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,改善饮食习惯,大部分萎缩和肠化经过长时间治疗是可以逆转的。即便没有逆转,大多数患者萎缩性胃炎的程度也会保持在原来的状态,并不一定会加重。因此,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、无法逆转,但要树立正确的防治观念。
四、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变成胃癌?
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。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,网络中有很多非专业解答让这种误解愈演愈烈,不少患者认为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就离胃癌不远了,因此十分恐慌、害怕。
其实,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,是随着年龄增长和致病因素反复或持续作用,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的。发生萎缩性胃炎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,经过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,这种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,是容易发生癌变但还没有发生的一种状态。
通常而言,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在医学治疗上较难逆转,但其实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,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能发展为胃癌,有数据显示,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概率约为1%,对个体而言,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概率更低,也就是说,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。
有医学研究表明,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和中重度肠化出现异型增生者,发生胃癌的风险才会增加,但也需要数年才可能发展为胃癌。
五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
根除幽门螺旋杆菌,可能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,有研究表明,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逆转萎缩,但在肠化和异型增生治疗上作用有限。
中药治疗,能够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断萎缩、肠化、异型增生的进展,常用中成药有摩罗丹、胃复春等。
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硒等具有生物活性功能,可以降低胃癌发生危险性。
适量补充叶酸、维生素B12,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状态,减少胃癌的发生。可以尝试用于萎缩、肠化和异型增生的治疗。
总之,体检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需要恐慌,但要引起重视,定期检查,注意生活、饮食调整。